6月7日下午,第十八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军工英才”培训班组织学员赴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和哈尔滨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军工英才”班学员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员们先后踏入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与哈尔滨博物馆,借助场馆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品与多媒体展陈,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探寻城市文化脉络与革命征程中,进一步坚定了信仰。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追寻红色精神密码
这座百年建筑,曾是 1923 年中共哈尔滨组秘密联络点 —— 哈尔滨通讯社旧址 。在沉浸式展陈中,学员们通过自主参观,深入了解三大历史场景。
“牵牛房” 文艺沙龙场景被精心复原,玻璃展柜中陈列着 1930 年代左翼作家用过的钢笔、油印机。墙上的图文展板介绍着这座看似普通的民宅,实则是中共地下情报中转站,金剑啸等青年以创作掩护革命工作,展现了 “文艺为枪” 的斗争智慧 。
“三十六棚罢工” 展区,等比例缩小的中东铁路工厂模型与刘少奇同志起草的《告工友书》手稿复刻件相互呼应。动态投影重现 1929 年铁路工人冲破军警封锁的画面,罢工领袖张有仁的怀表实物(指针定格在罢工胜利时刻)陈列在展柜中,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工运历史解说,生动诠释了早期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战略艺术 。
“血色芳华” 主题厅内,创新展陈震撼人心:赵一曼烈士《示儿书》原件悬浮于冰花玻璃屏中,字迹随光影流动;杨靖宇将军殉难前使用的牛皮靰鞡鞋与胃中棉絮样本一同展示,以实物见证 “钢铁脊梁” 的坚定信仰。“英雄命名地图” 互动屏前,学员们纷纷驻足,轻触屏幕即可点亮全城 23 处以英烈命名的街道、学校与公园 。
精神洗礼:从历史到现实的回响
在党史纪念馆的宣誓厅内,全体学员庄严肃穆地站立着,他们面对着鲜红的党旗,铿锵有力地重温入党誓词。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誓言在宣誓厅内久久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传递着历史的回声。这次深度参观党史馆,给学员们带来了深刻的心灵震撼。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砖石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两种深刻的基因。一种是中东铁路所带来的开放与包容,它见证了这座城市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见证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另一种则是共产党人铸就的红色忠魂,它代表着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两种基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精神风貌。
哈尔滨博物馆:触摸城市文化基因
学员们走进哈尔滨博物馆,参观馆内特色展馆。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中,复原的 1945 年办公室场景里,电报机、旧桌椅等实物搭配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了中共早期在哈尔滨的外交实践。学员们驻足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复刻文本前,通过展柜旁的文字说明,深入理解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智慧 。
活动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走进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文献和文物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北方黑夜中的光辉,激励着革命先辈们不懈斗争。青年学生在东北抗联中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以青春为武器,为民族解放献身,铸就了信仰的丰碑。这启示我们,青年应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将个人努力融入时代潮流。新时代的青年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以先辈为榜样,积极为国家贡献力量。让青春在服务人民和实践中锤炼,以理论坚定政治立场,用实际行动书写奋斗故事,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请党放心,我们将在强国之路上,永不停息地前进。
————“军工英才”一班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科生管思哲
从1907年哈尔滨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的秘密活动地点,到抗日战争时期地下交通站的伪装商铺,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和国长子”们奋斗的工厂车间。这些空间记忆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党史教科书,提醒着我们:信仰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刻写在大地上的痕迹。当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历史深处的星火在思想中交相辉映,我对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不仅要当好红色记忆的守护者,更要成为续写新篇章的执笔人。
————“军工英才”二班 水声工程学院
本科生郭澜
此行最深的触动,在于“多元”“进步”与“信念”的并置。博物馆的艺术与技术之光,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创造力;而党史馆的文件则如灯塔,昭示了在特定历史关头,是何种坚定的信念引领人们穿越黑暗,走向光明。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中开阔视野,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中提升素养,更需铭记那些墨迹背后的初心与牺牲。唯有将历史的启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在传承中创新,在铭记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军工英才”三班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本科生刘佳烨
哈尔滨博物馆的参观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馆内展出的金代文物让我意识到这片土地的历史远比想象中悠久。中东铁路时期的照片记录了哈尔滨作为国际都市的过往,各国文化在这里交融。最震撼的是东北抗联展区,简陋的武器、泛黄的日记,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博物馆就像一座时光机,将不同时代的哈尔滨呈现在眼前。从古代边疆到近代商埠,再到红色记忆,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走出博物馆时,我忽然觉得街道上的老建筑都变得生动起来,它们不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次参观让我明白,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
————“军工英才”四班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高鑫锐
踏入哈尔滨博物馆,千年文明在精密钟表与欧陆油画间流淌,这座因中东铁路诞生的城市,始终是文明碰撞的熔炉,向世界展示其包容和热烈。而当我站在党史馆“抗日斗争”展区前,杨靖宇将军冻僵的草鞋、赵一曼女士写给幼子的绝笔,如重锤叩击心灵——正是无数先辈以血肉为基,才筑起今日大国崛起的路基。
作为哈工程的学子,凝视着纪念馆里哈军工建筑模型和哈尔滨汽轮机厂制造的汽轮机缩尺模型,更深刻体悟到“国之重器”的重量:从革命年代的铁血抗争,到建设时期的科技突围,坚韧与创新是刻进城市骨髓的双螺旋,而今传承的火炬已递至我们手中,唯有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强军伟业,方能在新时代续写“冰城铁骨”的荣光。
————“军工英才”五班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本科生刘天畅
在军工英才培训班的学习中,我参观了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和哈尔滨博物馆。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生动展现了党在这片黑土地上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拼搏奋斗的壮阔历程。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作为军工领域的一员,我更加明白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以史为鉴,传承红色基因,把党史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工作动力,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为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军工英才”六班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本科生孙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