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红色井冈,振兴大美龙江。带着对革命精神的追寻,7月29日,在校团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校“井冈情•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6人,经过近42个小时火车车程、跨越三天两夜2800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加2016“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第三期)培训活动。
在九天时间里,船舶学院社会实践队邢森林、郝子啸、杜世欣等10名同学及校团委邰荐、王亚东、陈自旺等5名学生干部,在带队教师船舶学院团委书记王超的带领下,通过参加理论学习、红色教育、素质拓展、校际交流等活动,重温我党艰难奋斗的光辉历史、寻访先辈足迹、传承革命信仰、投身社会实践,收获了“用红色渲染梦想,用信仰点亮人生”的感悟。
王超:让革命精神在高校延续
“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活动由团中央学校部与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联合主办。全国有几百所高校申请此项目,而每年申请成功的高校仅160所左右。我校已经连续三年参与项目申请工作,今年五月,船舶学院社会实践队作为我校代表参与申请工作。在申请过程中,同学们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凭借课题《“红歌在党史教育中的作用”课程设计》,以全国前90名的成绩成功申请“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我们不仅是想要到井冈山去感受革命精神,更希望能把这种革命精神带回高校,让革命精神在高校得以延续,让革命精神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
邢森林:在生活中践行井冈精神
来到基地的第一天晚上,由各高校代表队的学生代表组成的学员管理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上,学管会进行分组,并修正管理细则、推选组长。学员管理委员会的学生代表们虽然来自不同省市、不同高校,却都在会上积极发言,见仁见智,共同商定了本期培训学员管理的有关细则。
在基地培训的第一堂课,同样是关于职能划分的“三湾改编”。1927年,党中央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了军队内的民主制度,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军魂。“三湾改编”后,这支新的人民军队开上了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在课上,参照“三湾改编”的方法和原则,大家民主地推选出了自己的“士兵委员会”,每个班的班长、炊事员、宣传员等都由学生担任。大家对这样的“活学活用”印象深刻,因为我们是通过实际行动在践行井冈精神。
郝子啸:向革命烈士致敬
到达井冈山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为烈士献上花圈。吊唁大厅的四面墙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烈士们的名字,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厅中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在正上方,这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一块无名碑,以示人们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来到距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仅百米之远的小井红军烈士墓,这里安葬着当年被敌人残忍枪杀的 130多位红军伤员。1929 年1月29日,反动派在叛徒的带领下进入小井村。当时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属中的 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病员们视死如归,没有一个人说出红军转移的方向。敌人未能达到目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
望着纪念碑上毛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我们不禁心潮澎湃,向死难烈士三鞠躬。革命烈士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明白信仰的重要性。正是信仰的力量,使无数革命先辈投身于革命事业,使我党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使中华民族迎来革命的胜利。
杜世欣:穿越时空的体验
印象最深的是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的那一天。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全长3.1公里,全程都是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坡度陡峭至极,每走一步都要集中精力。当年,红军每天都要背负着一百斤的粮食往返于此,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
我们穿着红军服,在炎热的午后重走挑粮小道。起初我们还兴致高昂地唱着红歌,说说笑笑地前进。但不过走了几百米,便感到体力不支了。虽然持续的高温和崎岖的山路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但队伍中没有一人掉队,体力不支的同学也咬牙坚持,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搀扶,终于走完了挑粮小道。
“挑粮小道的满头大汗,胜过教科书上的千千万万。”在井冈山时常听到有人这样感慨。穿上红军服,走上朱毛小道,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变成了当年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奋斗。通过身体力行,我感受到的是心灵的触动,甚至是心灵的震憾。
邰荐:当军工遇见井冈
八角楼位于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是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因为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在参观完八角楼后,我们在谢氏慎公祠举起校旗合影留念。旁边一位在八角楼担任工作人员的老人指着我们的校旗惊喜地问:“你们是原来的哈军工吧?中国的未来还要靠你们做贡献啊!”那一刻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原来“哈军工”三个字在老一辈中国人的眼里代表着中国的未来,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每天清晨我们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我和队员石浩有幸代表我们学校担任升旗手。当红旗扬起的那一刻,我只想站得笔直一些,再笔直一些;敬礼标准一点,再标准一点。我想向井冈山这片红色热土展现工程人的风采。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和那些逝去的前辈们一样,担负着保卫和建设祖国的责任。
王亚东:红歌里的井冈记忆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咯嘿咯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咯嘿咯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咯嘿咯嘿,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咯嘿!”在结业仪式上,我们在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井冈山上》的结尾一起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这首红歌。
红歌饱含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热土的记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星照我去战斗》、《井冈山上太阳红》……一首首红歌让我们走进井冈山革命历史,让我们走近井冈山革命精神。在挑粮小道,在红歌广场,在毛泽东大井故居,我们一次又一次唱起红歌。红歌让我们明白何为青春,何为革命精神,何为忠诚与热血,更让我们找到了人生理想。
陈自旺:井冈人的井冈情
重走挑粮小道的那天中午,我们穿着红军服,在当地村民家中自制红军餐。我们这些城里孩子对使用农村的炊具简直是一窍不通。但村民们热情的帮助我们劈柴,架火,炒菜,终于做出了热腾腾的红米饭和南瓜汤。吃饭的时候,老乡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添饭,他们笑着说:“多吃点,你们是红军啊!”饭后,一位老人还为我们唱起了《八角楼的灯光》这首民歌。老人告诉我们,红军是井冈山人心中永远的牵挂。
我们还参加了“革命后代讲家风”互动教学,听革命后代梁汉平、刘松柏夫妇讲述革命先辈的井冈情怀。先辈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信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燃熄灭的灯;信仰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引领我们走向黎明。”这便是信仰的力量吧!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九天的实践活动,让我校 “井冈情•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6名成员不仅在井冈山留下足迹,更学会了对信仰的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传承革命传统,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值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更要重视在学习和生活中点滴积累,结合思想实际、学习实际与工作实际,不断自我提升。
摄影记者:艾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