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团讯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心通北疆"实践团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者:启航大学生传媒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9    浏览次数:10

7月7日至1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心通北疆实践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开展以科技赋能边疆发展,青春守护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8日,实践团在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一中举办红色基因铸魂,科技赋能未来主题宣讲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重要指示精神实践团成员胡彤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题,介绍电磁频谱攻防领域的相关知识;E唯协会成员邸子涵分享在世界水下机器人大赛中的参赛经历;团队成员张宇哲哈军工精神的传承脉络进行梳理;指导教师孙源结合学校发展历程,回答学生在学习和规划方面的问题。活动期间,实践团还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红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况。

 

7月9日,实践团前往巴彦温都尔苏木核心游牧区,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当地在自然保护区环境下的党建与生态保护实践,与牧民交流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后,实践团参观赤峰北方民族技工学校,了解蒙古族刺绣、皮雕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副校长乌云毕力格介绍,学校创新推出党建+电商发展模式,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模式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更有效统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

 

在为期两天的乡村走访中,实践团先后前往玛尼图嘎查、乌兰哈达嘎查和汉林村。在田野调研中,见证科技创新为传统牧业带来的巨大转变。在玛尼图嘎查,与村支部书记毕力棍代来围绕“智慧牧业”的应用与前景进行座谈。在乌兰哈达嘎查,对象征民族团结的“同心井”进行考察。在汉林村,参观红色展馆,了解徐汉林烈士的事迹。

 

实践团还走进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系统学习北疆历史文化,了解“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事件,收集中华民族团结相关案例。此次经历使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次实践活动覆盖学校、牧区、乡村和展馆等多个场景,内容涵盖科技宣讲、生态调研、非遗探访、乡村振兴考察和历史文化学习。通过与当地师生、牧民、干部的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观察相结合,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青年视角的参考。

 

实践团成员董光夫表示:“这次社会实践,我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在调研走访中,看到蒙汉同胞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场景,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体悟,更加坚定了我为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的志向。”

 

实践团成员胡彤表示:“在天山一中进行电磁空间安全宣讲时,看到台下学生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祖国国防事业的自豪眼神,更加坚定了我科技报国、守护边疆的信念。作为哈军工传人,我们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指示,发扬“六个始终”的哈军工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发扬哈军工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张亚轩表示:“四天的社会实践之旅虽然短暂,但留下的思考却将能伴随着我们一生的成长。本次前往内蒙古社会实践,感受到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更收获到了用所学知识为边疆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的成就感”。

 

实践团成员李虹仪表示:“在前往巴彦温都尔苏木游牧区的途中,我们遇到了通讯信号中断的问题,当地牧民反映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扰。作为信通专业的学生,这让我意识到边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如何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的前提下,设计低功耗、可持续的通信网络呢?这次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科技不仅要在笔头上创新,更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未来,我将聚焦边疆通信难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新时代的哈工程青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