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夺得电竞世界冠军刷爆了青年的朋友圈,哈工程声立达团队进军全球海洋互联(Global Marine Internet)是不是更酷?你能想象吗?未来可以在海底上网冲浪了。这一创意不仅结出科创之果,而且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就在上个月,我校水声工程学院“声立达”学生科技团队携《海洋智能“中”端》项目亮相今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与全国2000余所高校64万团队同台竞技,一举摘得金奖。
掌握国际顶尖水声通信技术
在幽深的海底,如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是当今海洋信息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当前市面主流水下信息传输工具,欧美、日本等国的水下对讲机,一次只能做到信息的接收或者传送,不能像电话一样同时发出和接收。并且受半双工通信技术限制,抗干扰差、易受环境噪声影响信息传输精度低。
“声立达”团队的《海洋智能“中”端》项目依托我校水声专业雄厚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支撑,所采用的全双工水下通信技术,完美解决了半双工通信所具有的诸多缺陷,使得在浩瀚海洋中的各类作业场景都可以实现多用户在线协作,让“水下通话”(高速率即时通信)成为可能,为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与经略海洋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持。
2008年,水声学院乔钢教授团队做出了中国市面上第一款水下半双工数字式通信机,采用数字式调制,具有音质高、抗干扰性强的优势,2011年,取得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发明了国际上唯一的具有全双工通信能力和组网能力的水声通信机。
现有产品除了提供通信、定位、导航等功能外,还可提供应用于水下通信组网的系列软件操作平台。《海洋智能“中”端》项目,使得水声通信网络与海底固定光缆通信网络相互补充,推进开展区域内观测设备的联合作业,实现多参数、多基地、立体化实时同步联合观测,大幅提升了“海洋感知网”的观测能力,这既适应我国当前发展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此项技术首次公开亮相;2018年攻克通信机组网难题,成功实现海底互联网搭建,该技术领先全球数年。
具备全双工通信能力的水下定位导航通信一体化网络,就好比陆地基站,空中卫星和无处不在的因特网,能成为蓝色战场利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同时最本质的高速率即时通信,在浩瀚的海洋中各类作业场景中实现多用户在线协作使水下无限沟通成为可能。
基于现有功能,团队可为从浅水到深海,个人到多用户集群、文字到图像语音,商用到军民融合等全方面多场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
致力做水声通信行业的“Leader”
“声立达”团队成立于2017年12月,现有成员11人。是一支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成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声立达”,意在声波做水下信息载体,快速有效。“立达”为“Leader”的英文谐音,突出了水下全双工通信技术在水声通信领域的始创性以及该团队致力于做世界一流水声通信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方案提供商的决心。
团队成员颜宏璐、潘辰宇、陆胤亨、赵云江等都来自我校水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水下通信相关项目课题自然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水声学院素有“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的课题组人才培养滚动机制,这种朋辈教育模式有利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打通学业,长远规划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海洋智能“中”端》项目负责人颜宏璐在谈到此次金奖来之不易时说道:“这次金奖的取得,离开团队中任何一个人都是不行的,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团队成员每个人的贡献,良好的团队协作是制胜的关键”。“声立达”团队小组分工明确,答辩策划、商业运营、平台搭建各司其职。
为了写好策划、做好答辩工作,颜宏璐和潘辰宇为了准备该项目没少“刷夜”,没日没夜的修改策划方案和项目书是他们的常态;赵云江人称团队的“老大哥”,不仅仅因为他是博士“老学长”,更是由于他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技术支撑,技术层面的难题也数不清向教授请教了多少次;李桃、陆胤亨作为团队的“及时雨”,总是在其他人需要援助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并给予最大的支持。他们为了团队忙前忙后,和多部门协商沟通,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没少花费心思。
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做放弃的失败者。《海洋智能“中”端》项目参与了一轮又一轮的赛事和筛选,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比赛的规模越来越大,身为项目负责人的颜宏璐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要忙着准备自身保研升学的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又要准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相关材料。时间的紧迫和事物的繁重,也给了颜宏璐巨大的心理负担。在谈到这段经历时颜宏璐说道,“当时我也想到过放弃,因为省级金奖对该项目来说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在诸位老师那段时间每日的开导下和学长的鼓励下,我最终下定决心不做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又重新满状态的投入到国赛的准备当中”。
正是在这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团队氛围感染下和永不言弃、不懈奋斗的激昂斗志鼓舞下,“声立达”团队才能够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这样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来自各方的强力支持
学校“三海一核”全国领先的科研特色优势,是海洋智能“中”端项目能够得以实现的强大后盾。“声立达”团队的指导老师刘铁在谈到对未来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规划时指出:“海洋智能‘中’端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对学校‘三海一核’特色的坚持,对海洋信息学科特色的发挥。”
学院、学校对于此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格外关注,在多方面给予了参赛队伍大量的专业辅导。不管是从选题、项目书规范还是答辩PPT的准备方面,都有配备了专门的团委老师予以严格把关。校团委老师为了参赛的队伍也是操碎了心,熬夜加班往往都是“家常便饭”。颜宏璐回忆道:“9月13号那天晚上0点截止提交国赛盲审材料,校团委老师就一直陪着我,直到上交材料的最后一秒。”
不单单是在比赛上的帮助,选手的心理状态也是老师们的心头大事。在颜宏璐等人快要经受不住压力、想要放弃的时候也是这些老师在为他们加油打气。颜宏璐说,最难忘记的是国赛前所有指导老师每天对她的加油鼓励和温暖的关怀。这些老师,比他们顶着更大的压力,但却仍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感染他们,让他们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比赛,成为选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除了学校层面的支持,学院层面也为“声立达”团队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技术上,乔钢教授、刘凇佐副教授等指导教师为他们进行悉心指导,团队技术上的攻坚克难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权威专家进行答疑,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驾护航。对于项目的实际运用层面,学院更是提供场地和可行方案,让项目可以真正在切实可行的思路指导下顺利地孵化成功。
正如冰心的诗写的那样,“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海洋智能“中”端》项目的成功,绝不来自于偶然,而是在它的背后有着一群为之努力拼搏、不懈奋斗、默默付出的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