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团情动态  新闻

驼铃声声,丝路漫漫

——访2018第十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代表队

发布者:启航大学生传媒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07    浏览次数:999

驼铃声声,丝路漫漫。千年的黄沙卷起千年的情怀,万里的山河携带万里的豪情。千年之前,“驰命走驿,不绝于明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从古长安出发,三尺丝绸,盛世汉唐。而今之世,“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共利共赢。”自西安而起,一带一路,悠悠中华。


丝路是一种传承

“现在我们在推行一带一路,其实丝路就是文化传承。我们觉得这对西安犹为重要,因为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希望让大家都看到西安的文化。”带队老师刘瑞欣这样说到。他们还提到,当他们得知这次国际雪雕大赛的主题是“品味工程韵味·畅游一带一路”时,便决定以 “丝路”为核心打造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想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队员李柴娇说到,他们考虑了很多意象来表达丝路文化,最终他们选择了骆驼,胡杨,沙漠和古陶瓷。为了更好地体现古丝绸之路的特点,他们采用了动态美感和镂空技法的融合:雪雕的主体是一个镂空的古陶瓷,陶瓷中央则加以倾斜的动态的沙漠,并在沙漠上雕刻戈壁中的胡杨与驼队。于是大漠黄沙,瀚海胡杨,队队商旅,斜阳洒下,光影斑驳,驼铃悠悠,飘扬风中这美丽的意境便在作品中完美地呈现。五名成员和带队老师一致肯定了这个想法,并将作品命名为“丝路·映像”。

雕塑是二次创作

当问到队员们对雪雕的看法时,研一的李柴娇学姐说到:“雪雕其实是二次创作的艺术,它不是图纸的翻版,而是根据实际调整的。我们当初设计得很仔细,每一个元素的大小,位置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而到了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可能这里薄了,那里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最终呈现给大家一个精彩的作品。”

带队老师刘瑞欣更提到了他们此次作品的一大亮点——镂空手法。李老师说:“一般的雪雕做到两个层次,但如果没有注意光影关系的对比,那么空间关系就弱。例如有的作品雕刻人物的脸部,从远处看就只能看到白色的雪块,这样表达效果并不好。而我们采取了镂空的手法,从远处看时,光打在作品上,阴影部分的灰色和白色部分对比明显,作品的层次感才鲜明,从而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镂空手法是一大亮点的同时也给队员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好中部的镂空部分。队员们提到,“我们这次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切割成型,而是‘内部开花’。我们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镂空部分呈现的视觉冲击。”如果古陶器的镂空部分过大,有可能导致无法承受陶瓷上部的重量,引起坍塌。而镂空部分过小,则无法完全容纳陶瓷中的沙漠,胡杨等,自然层次感不足,这显然不是精益求精的他们希望看到的。尽管这次作业的难度巨大,但是队员们却一个个斗志昂扬,他们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呈现出最好的作品。

工程行是宝贵的经历

他们还提到这次雪雕大赛是自己的一次宝贵经历。

一方面是因为来到了哈尔滨这个美丽的城市。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倪林依学长去年参加了第九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并凭借“奕·境”获得了一等奖和艺术家大奖。这次他参赛不仅是和学妹学弟一起享受这个过程,也是因为对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喜爱。而对另外四名参赛的队员来说,初到哈尔滨无疑是一场全新的旅程。“我们在大学学习的就是雕塑,但是雕刻雪雕还是第一次,尤其是在如此寒冷的北方。”而当谈及哈工程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时,来自“建筑老八校”的他们提得最多的便是工程教学楼的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以及志愿者们贴心的服务。“来到学校最先接触的就是志愿者,他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另一方面便是雕塑过程对自己的磨练。3米的大雪块,早晨八点到晚上八点,零下二十度的低温,如何把失误降到最低,如何将效果做到最好,这都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这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的考验。同时队长邢华锋还提到了团队合作。“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作品,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相信经过这次合作,队员们之间会更有默契,而这在冰天雪地里艺术创作的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宝贵的回忆。

从陕西到东北,从黄沙万里到千里冰封,从丝路漫想到艺术映像,队员们用手勾勒出这“丝路·映像”。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构建出中西交流的枢纽,正如刘瑞欣老师所说“我们要传承”。这明润典雅的陶瓷,这坚韧挺拔的杨柳,在万年千年的黄沙中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让我们期待,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同学的雕刻下,“与雪相融”的“丝路·映像”!

当采访结束的时候,队员们又立马投身到雕刻的匆忙之中去。回过头来,北国风光,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茫茫白雪,还有一些形影匆匆,想来哈工程又迎来了一批可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