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办公专区  团委文件

校青字【2014】14号 关于印发《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的通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04    浏览次数:985

各院系团委:

2014年6月7日,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校团委书记史波同志代表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第十次团代会以来学校共青团的主要工作,对今后四年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现将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      

                2014年6月23日

 

 

紧扣时代主题   牢记根本任务

在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征程中

贡献青春力量

——在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史  波

(2014年6月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十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团十七大精神,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三次党代会和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团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时代主题,牢记根本任务,加快改革创新,深化内涵建设,竭诚帮助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在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第十次团代会以来,校团委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广大团员青年,以“创新创业上水平,思想教育有实效”为目标,着力推进“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创业育人、实践育人”四大育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共青团工作的思想引领力、组织凝聚力、品牌影响力、文化辐射力,带领团员青年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团委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创新工作理念,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干部素质,深化育人成效。1个基层团支部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人当选共青团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人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2人获得“黑龙江省优秀共青团干部”,3个学院团委获得“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1个基层团支部获“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支部”、3人获得“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2人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人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1人获得“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奖”。联合37所高校团委发起成立全国理工科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担任首届秘书长成员单位和理事长成员单位。

四年来,思想育人成效显著,网络新媒体成为阵地。校团委始终坚持以思想引领为首要任务,举办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百余次,组织“我的中国梦”等主题“品质团活”千余项,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团日活动万余次,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团省委书记李豪岩等多次参与我校活动。召开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研讨会并下发实施意见,开通共青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基层团组织微博全覆盖,校团委腾讯官方微博获评省十大政务微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学校共青团特色活动2次,《中国青年报》整版报道学校共青团特色育人模式,团中央学校部简报专题推广学校共青团工作经验。创办研究生杂志《研途》,承办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团刊《青春校园》入选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席团单位。承办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4届,举办“军工英才”大学生骨干培训班6期,举办阳光论坛233期,举办社团活动800余期、“精品社团”活动200余项,获“全国十佳社团联合会”、“全国高校十佳社团”等荣誉称号。

四年来,创新育人成果丰富,高水平普及成为基础。校团委始终坚持高水平普及的工作理念,举办“科创沙龙”、“科创讲坛”等科创讲座300余场,组织各类大学生科研立项近5000项,出版《大学生科创学刊》15期。建立“科创导航”工作模式,选聘“科创导航员”400余人,开设“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公开课”百余门。与政府部门联合成立TRIZ研究所,成为全国首个由团组织牵头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机构。我校学生在国际AUVSI水下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国际第四名,在国际SAMPE超轻复合材料桥梁竞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累进创新奖金奖、全国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中获得季军。“E唯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竞赛100余项,获得奖励2000余项。承办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活动30余项。承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分营活动,开展“启航行动”科普服务活动200余次,近万名省内外中小学生直接受益。承办省“全国科普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大型活动20余次,担任哈尔滨高校科普志愿者协会联合会秘书处单位、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秘书长单位和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协会学生创新创业分会秘书长单位,获得“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有效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四年来,创业育人体系渐成,服务性平台成为抓手。校团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联合相关单位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并设立“学生千万创业基金”,聘任知名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和创业导师,开设SIYB创业培训班、KAB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讲堂”等创业讲座66期。承办全国KAB创业教育年会、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大型创业赛事活动。我校学生在GMC国际管理挑战赛中获得金奖15项、银奖8项、铜奖30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2项、铜奖5项。大学生创业联盟扶持成立虚拟子公司30家,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十佳KAB俱乐部”荣誉称号。助力在校学生成立哈尔滨奥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杭州点触科技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8家。

年来,实践育人品牌凸显,志愿者服务成为习惯校团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500余支,其中全国百强团队1支、国家级重点团队5支、省级重点团队20支,参与师生8000余人,形成调研报告千余份。打造“爱心超市”、“团聚爱心”、“卫康公益”、“星光行动”、“汇流·班助一”等活动品牌。创新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模式,举办“基层建功”研修班,招募、培训、派遣22名学生赴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选拔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3·5”学雷锋、“情暖重阳”敬老爱老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22项,承接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哈尔滨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20项。累计参加志愿服务学生10万余人次、服务时长15余万小时,使志愿服务成为学生一种生活习惯。获得“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省十佳志愿服务品牌”等荣誉称号。

回首过去,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实现发展的根本前提,团的工作必须始终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育人为本,是共青团实现发展的思想基础,团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是共青团实现发展的力量源泉,团的工作必须始终做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动力;坚持优良传统,是共青团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团的工作必须始终传承和发扬学校共青团“有激情、敢担当、勇作为、善落实”的优良作风。

立足当下,我们清醒认识到:团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青年、新媒体、新问题和新特点,学校共青团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工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和不足:思想引领方式方法有待创新;研究生团建工作有待提高;社会实践成果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有待加强;创业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校园文体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有待拓展;团干部学习研究能力有待培养。这些都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四年是我校共青团工作开拓进取、硕果累累的四年。学校共青团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对我们的领导和关怀,得益于学校相关部门、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得益于全校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一直以来关心、帮助和支持我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工作在共青团第一线的广大团干部,向为我校共青团事业辛勤耕耘过的老团干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广大团员青年致以亲切的问候!

肩负起新时期学校共青团的青春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共青团提出了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明确了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性课题”,这是新时期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遵循。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海洋强国梦”的宏伟蓝图,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新使命、新要求促使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来开展共青团工作,从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共青团工作,从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来开展共青团工作。

——坚持思想引领,把握方向,坚定广大学生理想信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提升育人能力水平

紧紧围绕我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共青团育人工作这一核心,加快改革创新,深化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能力水平,为实现我校人才培养工作转型升级目标贡献力量。

——坚持服务为本,融入学生,竭诚帮助学生成长发展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为了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深深植根学生,把竭诚帮助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帮助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坚持重心下移,强基固本,扩大基层组织有效覆盖

坚持党建带团建,抓好基层团组织工作,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基础,加强对基层团组织工作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团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切实增强团组织活力。

——坚持增强本领,埋头苦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

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和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学生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在学习中提高工作能力和本领。锤炼优良作风,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实干中创造新的业绩。

——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葆团组织生机和活力

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把握当代学生的新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推进内涵发展,加强自身建设,焕发团的青春和力量,永葆团的生机和活力。

谱写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新篇章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四年是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阶段,是学校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和攻坚期。面对新时期、新使命、新要求,紧密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下一步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团十七大精神,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团中央学校共青团工作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引,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工作,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高水平、特色化、专业化的共青团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着力提升团的工作科学化水平,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围绕总体思路和目标,我们确立了“一个核心、六大体系、三项建设”的工作格局。“一个核心”就是以育人为核心,落实学校精英教育理念,把培养可靠顶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六大体系”就是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推进“思想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创业育人、文化育人”六大育人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公平成长、全面成长;“三项建设”就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资源整合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高工作专业化水平。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思想引领,坚定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主题教育、选树典型、全媒体建设等为抓手,创新思想引领活动载体,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中国梦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抓好主题教育活动。以建党建国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做到日常宣传教育不断线、重点宣传教育掀高潮。组织开展团日活动分年级、分层次、分主题的创新试点,增强团日活动思想引导的针对性,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诉求。

选树优秀学生典型。依托启航之星、阳光论坛、五四表彰等活动平台,充分挖掘、全面展示品学兼优、创新创业、热心公益等优秀学生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采,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使全校学生对身边典型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构建全媒体宣传服务平台。建立以启航网等网站集群为主阵地,以《青春校园》等纸质媒体为基础,以共青团信息管理系统为工具,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为重点的全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抓好分层分类指导,明确各自功能定位,突出互动交流,实现宣传工作全覆盖。充分利用中国青年报、中国共青团网、团学小微等团属媒体和各主流媒体,扩大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影响力。

二、加强组织建设,培育学生骨干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以规范建设和提升活力为关键,以培养学生骨干为突破,构建以团委发挥枢纽功能的团学工作组织格局,为工作开展奠定扎实组织基础,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组织力量。

激发基层团建活力。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扩大团组织覆盖面,规范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创新研究生团支部建团模式。明确基层团组织工作职能,规范基础团务工作,巩固班级团支部主阵地,以工作评价为推动力,努力实现基层团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加强学生骨干培养。统筹兼顾,分类实施,以军工英才班为重点,以新生团支书培训班为基础,以基层建功研修班和青春风采强化班为特色,以专题培训班为补充,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团干部培训体系,优化师资结构,改进学习形式,创新培训载体,拓展教育渠道,培养政治素质硬、组织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国际视野宽的学生精英。

推进学生组织建设。把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建设发展的方向,指导其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着力完善学生组织工作体系。

三、拓宽实践教育领域,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以项目建设和品牌活动为牵引,以实践服务基地建设为依托,构建校、院、班三级工作层级,不断深化实践育人成效。

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以调查研究为切入点,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和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增强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鼓励学生围绕实际问题开展“调研龙江”等主题调研活动,积极推进调研成果转化。加强社会实践理论指导,探索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拓展校友访谈等活动形式,密切联系相关政府、企事业单位,重点建设“三海一核”领域社会实践基地。

扩大志愿服务影响。规范志愿服务项目化工作流程,大力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建设。继续做好“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及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星光行动”等国家级、省级公益立项,增强“团聚爱心”、“汇流·班助一”等公益品牌影响力,扩大“爱心超市”、“爱心书屋”、“爱心文印社”等爱心系列品牌覆盖面,提高“爱在明天”、“青春助老”等志愿服务队学生参与程度及专业化培训力度,营造全员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优化学术科创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坚持以普及性活动和高水平竞赛为牵引,以学生科研立项为基础,以学生科创中心为依托,以特色科创课程为核心,以科创导航模式为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完善工作运行模式。抓好竞赛库、专家库、项目库、课程库的建设工作,推动科创竞赛、科研立项、科创课程、科创中心“四体系一线穿”的内涵发展。做好竞赛规划、分类、参赛、认定等相关赛事服务保障。提升学生科研立项质量,倡导学生通过参与立项接触科学前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完善“科创导航”育人引领模式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创导航员、科创委员的引领作用。

做好高水平普及化。坚持高水平和普及化两条主线,推动“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和“启航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普及竞赛内涵式发展,围绕学科建设深化“一院一品”特色品牌。鼓励跨专业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AUVSI水下机器人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并力争取得新突破。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公开课”建设,依托TRIZ研究所培养青年师资队伍,推进面向广大学生的分层次、分类别的创新方法课程。做好科研立项成果推广,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办好《大学生科创学刊》。

开展科普惠及工程。以科普月、科技周、海洋日等为契机,以我校特色学科为内容,以高校科学营、科创嘉年华等品牌活动为牵引,以“启航行动”科普活动为主体,开展科普惠及工程。做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市高校科普志愿者协会联合会的科普服务工作,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有效扩大我校科创科普影响力。

五、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落实“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构建四个平台”的工作思路,以育人为核心,坚持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着力构建学生创业理论平台、创业竞赛平台、创业实训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

扩大创业培训力度。做好创业教育学院学员招募、课程开设和培养方案优化等工作,发挥导师团创业实践指导优势,组织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教育研究。以“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引领,以校“五四杯”创业竞赛为基础,形成多层次的创业赛事体系。依托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搭建创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强化创业实践锻炼。加强以“大学生创业联盟”为主要载体的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继续推进“虚拟注册,实体运营”工作模式,重点鼓励创意创业和科技创业,探索子公司入驻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拓展与各地市、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深化校地企合作。

完善创业扶持体系。调整“学生千万创业基金”管理机制,推进创业项目评估体系建设,加大创业基金扶持力度,聚焦公益项目,鼓励科技项目,全面促进学生创业成果落地转化。提升创业孵化服务水平,为孵化企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小额贷款、经营咨询等“一条龙”综合服务。

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修养

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特色品牌为阵地,以活动立项为牵引,注重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推动校园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规范发展学生社团。加强校学生社团联合会规范管理,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完善二级社团管理制度,鼓励学生社团依章依律自主开展活动,促进社团质量稳步提升,打造有凝聚力、有影响力的特色社团,以兴趣类社团为主体,倡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把握重在基层、重在学生的原则,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结合学校特色,依托校园讲解活动,打造红色军工文化品牌,依托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打造白色冰雪文化品牌,依托海洋系列竞赛,打造蓝色海洋文化品牌,依托鱼皮画保护活动,打造黑土地域文化品牌。做好“阳光论坛”、“学子论坛”等品牌活动,提升活动吸引力;做好“校长杯”辩论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十佳主持人大赛等赛事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做好“一院一文”活动立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方式。

七、以三项建设为驱动,夯实团的工作保障基石

坚持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并重,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破解关键性制约难题,努力为学校共青团事业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健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发挥常委会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全委会、常委会工作规则,建立会议议题征集制度、会前征求意见制度及会议议定事项落实等管理制度。完善调查研究工作机制,深入关注学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力争出一批质量高、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建设,逐步完善重点工作项目的专项表彰、通报和激励机制,推进工作交流机制。

加强资源整合建设。整合协同校内资源,加强与学校机关部处的联系,拓展工作机制和平台。坚持眼睛向外,积极与党政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合作,通过项目合作、设立基金、赛事承办等多种方式,加大行政、社会、市场等资源整合力度。坚持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采用试点创新、活动承办、项目申报等方式,把资源合理配置到基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锤炼优良作风”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务实、创新、高效、专业的干部队伍。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团干部培训,推动共青团读书分享会和团委书记沙龙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巩固校团委团干部联系班级团支部制度,鼓励团干部深入开展工作研究,把握学生动态,撰写和发表高水平研究报告,为共青团工作开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紧扣时代主题,牢记根本任务,带领全校团员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6月23日印发